2018年6月25日星期一

色彩缤纷的小印度

2018 April 07 星期六

陈东龄故居

说到新加坡的小印度, 我就会连想起新加坡的陆路交通局, 因为陆路交通局部门的办公室就是在小印度。 每次去小印度的目的就是要到陆路交通局。 虽然我在新加坡生活已有好几年了, 说实话, 我真的没有去过新加坡的小印度, 因为就觉得那边也没有什么特别。 其实小印度是一个新旧融汇的场所, 古老的手艺与现代行当在此交相辉映。

陈东龄故居

就在前几天, 看到面子书有人介绍小印度的景点, 有栋五颜六色的房子 - 陈东龄故居, 很漂亮, 拍照也很好看的。 于是就约友人这星期六一起去小印度探索。

陈东龄故居

一早出门就遇到雨天, 但我们还是没有除消我们的行程。 从小印度地铁站出来, 还下这毛毛雨, 我和友人就打伞往前走。 路上没有特别的拥挤, 也许是下雨的原因。 沿着加宝路步行而到, 不远处看到五颜六色的那栋屋子 - 陈东龄故居, 很吸引人。 我和友人就开始从每个角度拍照, 看看照片的效果, 有点美中不足的。 因为少了蓝天白云的衬托, 屋子的色彩没有很鲜明。 这屋子还有精致的雕琢, 木门窗及柱梁都有浓浓中国风的雕琢, 真的充满色彩和文化融合的美感。

陈东龄故居

陈东龄故居

这栋房子真的是游人 “打卡” 的好地方, 老实说这没有特别的东西看, 但是就单单拍摄这房子几个角度的照片都可以拍半小时。 但有点可惜是, 今天是阴天和雨天, 所以拍摄的照片就欠点光彩的, 也少了蓝天白云的背景。 陈东龄故居的附近的店都是印度餐馆, 在卖着手捉饭, 嗅到香喷喷的咖哩, 肚子都饿了。

小印度

陈东龄故居

这所房子建于1900年, 最初是一位叫陈东龄的华人富商为他的妻子修建的店屋式别墅, 现在称为 “陈东龄故居” (Former House of Tan Teng Niah), 1991年还获得过新加坡建筑师协会奖。 陈东龄, 华人, 早年以糕饼业发迹, 后来在实龙岗路这里转投糖厂。 作为小印度 “硕果仅存” 的中式别墅, 它的存在表明, 尽管这里曾是印族人占主流并从事牛只买卖的区域, 华人也曾在这里经营小型家庭作坊。

小印度
陈东龄故居

在这里拍个够后, 就到下一个景点, 当然来小印度不是只来看彩色屋吧了。 我和友人就到竹脚中心 (Tekka Centre), 路途经过一幅几只水牛的壁画。 这几只水牛画都很活跃, 有的在骑脚车, 有的在跑步, 全部都有不一样的颜色。 心想这水牛壁画出现在小印度, 应该是要提示这区的历史文化, 记得旧同事告诉我, 小印度这区以前都是印度人的牛棚, 也就所谓的 Kandang Kerbau。 就连在附近的竹脚妇幼医院也被当地文化影响, 而命名为 KK Hopsital。Kandang Kerbau 区的医院, 简称为 KK Hopsital。

竹脚中心

竹脚巴刹于1915年落成开业, 并以售卖新鲜肉类著称。 这是一个所有族群都喜欢光顾的市场, 因此素有 “平民巴刹” 的美誉。 1981年, 这座巴刹因迁址重建而搬到目前所在的地点, 并改名为 “竹脚中心”, 当时的英文名是 “Zhujiao Centre”。 2000年, 其英文名改为 “Tekka Centre”。

竹脚中心

竹脚中心

竹脚中心一楼都是小店铺, 很多印度人在经营的店。 走进中心里面, 也就是上层楼是竹脚巴刹 (菜市) 和食物小贩中心。 我们来到时已经是中午, 所以巴刹的摊口很多都收档了。 这里有点拥挤, 环境有点狭窄, 我们没有在巴刹逗留很久,只是和立体画拍拍照就走了。

竹脚中心

竹脚中心是文化遗产的建筑物, 很值得参观, 可惜我们遇到雨天才来, 到处都湿答答的,所以下次可以选好日子再来观光。

竹脚中心

陈东龄故居
House of Tan Teng Niah
37 Kerbau Road, Singapore 219168

竹脚中心
Tekka Centre
665 Buffalo Road, Singapore 210665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